z-logo
open-access-imgOpen Access
铜陵地区古应力场分析及构造演化
Author(s) -
国厅 刘
Publication year - 2019
Publication title -
工程建设
Language(s) - Uncategorized
Resource type - Journals
eISSN - 2717-5375
pISSN - 2630-5283
DOI - 10.33142/ec.v2i7.503
Subject(s) - physics , mathematics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矿集区前人研究表明其成矿受控于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而这些岩浆岩又受控于区域构造。因此对铜陵地区古应力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利于揭示该地区构造应力演化及解译复杂构造特征。铜陵地区构造复杂是不同期次、不同构造活动叠加形成。因此分析不同地层记录的应力痕迹及其变化是恢复该地区构造演化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野外大量采集断层、擦痕、节理等数据利用共轭断层、共轭节理分析主应力轴的方法得出铜陵地区自志留系地层至新近系地层的应力场数据。印支期的应力场为 220°→40°形成了近 EW 向的铜陵褶皱群主体同时形成了层间滑脱和顺层断裂构造为后期的岩浆活动提供了构造空间燕山期的应力场为 170°→350°伴随着郯庐断裂带 NNE 向平移运动使得铜陵地区原近 EW 向的构造线产生逆时针转动被改造为 NE 向褶皱群并使褶皱群产生近 EW 向的摆尾同时形成近东西向宽缓褶皱始新世末期的应力场方向为 110°→290°说明在白垩纪以后中国东部开始由区域性的多向挤压构造转换为伸展构造在太平洋板块近 E-W 向的挤压作用下形成枢纽方向为 10°的第三期褶皱。说明利用大量的断层、擦痕、节理等数据可以揭示铜陵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从而得出铜陵地区的构造演化进而为控岩、控矿构造与成矿的关系以及深部找矿提供构造的基础数据。

The content you want is available to Zendy users.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Click here to sign in.
Having issues? You can contact us here
Accelerating Research

Address

John Eccles House
Robert Robinson Avenue,
Oxford Science Park, Oxford
OX4 4GP, United Kingdom